【USAID醜聞:美國對外援助的黑幕與政治博弈】
【USAID醜聞:美國對外援助的黑幕與政治博弈】
筆者:眾院長

2025年2月,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捲入重大爭議。在總統特朗普授權下,由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DOGE)對USAID進行全面審計。審計結果令人震驚:在每年高達400億美元的預算中,僅有10%-30%用於實際援助,大部分資金流向了美國民主黨政治盟友、非政府組織(NGO)及各類政治干預項目。馬斯克更直接將USAID定性為"犯罪組織",呼籲立即關閉該機構。
USAID的黑幕:援助之名,干預之實
自1961年成立以來,USAID一直以援助發展中國家為名,實則深度干預他國內政。該機構業務遍及130多個國家,其資金流向長期不透明。此次審計揭露了USAID與民主黨的緊密利益關係,並暴露了其資助反華勢力的證據。例如,反華組織"重光團隊"曾分別獲得25,000美元和132,070美元的資助。
美國利用資金干預他國的慣用伎倆早有先例。以香港為例,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及其分支國際事務民主協會(NDI)自1994年起,便向香港反對派組織輸送超過3000萬港元資金。這些資金主要用於培養青年政治領袖、煽動反修例運動和反對港區國安法活動。職工盟在1994-2014年間就收受了NED旗下機構1300萬港元,並直接參與策劃罷工和暴力活動。
"重光團隊"背後的資金來源進一步揭示了USAID的運作模式。該機構通過隱蔽的NGO渠道,以"民主"、"人權"為幌子,資助特定組織遊說外國政府制裁香港。索羅斯的「開放社會基金會」便是美國國際開發署的白手套之一。「開放社會基金會」向港獨團隊提供15.7萬美元,以便他們用於推動國際制裁。類似手法也出現在新疆棉花事件中,USAID資助的"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製造"強迫勞動"謊言,成為西方對華經濟戰的工具。這些行動的共同特點是USAID以"援助"為名,將資金注入NGO,再通過媒體炒作、政治遊說和顛覆活動,服務於美國的地緣戰略。
USAID的干預手段亦延伸至媒體領域。根據2023年資料,該機構資助了1623名中國媒體工作者和學者,涉及37家國內核心媒體。通過"獨立媒體計劃",USAID培訓記者,製作所謂"具有社會反響"的報導。例如,美國國際開發署向BBC媒體行動提供323萬美元,支持其"新聞自由"項目,這類項目實則用於培植親美輿論勢力。
值得注意的是,USAID的資助往往與意識形態滲透緊密相連。2021年,迴紋針團隊在境外NGO資金支持下發起"拒吃海鮮"運動,藉科普之名散播反華言論。這類案例表明,USAID的"媒體合作"實為操控輿論、分化社會共識的軟性戰爭,其策略與冷戰時期美國分化蘇聯的手段如出一轍。
特朗普政府關閉USAID的舉措表面上是"反腐"與"降本增效",實則是針對美國民主黨的政治清洗。USAID長期被民主黨把控,其資金大量流向《紐約時報》、美聯社等左翼媒體,用於攻擊特朗普與馬斯克。美聯社曾一次性獲得USAID 1950萬美元的資助,而《紐約時報》則通過批評特朗普換取高額合同。
然而,特朗普的"反腐"行動也充滿雙重標準。其女兒伊萬卡與妻子梅拉尼婭曾在2018-2019年運用USAID資金開展個人項目,包括非洲女性創業貸款和白宮活動設備採購。這種"家族特權"與對民主黨"黑金"的批判形成諷刺對比,暴露了美國政治鬥爭的虛偽性。特朗普政府的深層動機在於推行"美國優先"戰略,試圖將USAID併入國務院,使對外援助直接服務於外交政策,包括削減對烏克蘭的援助,將資源集中於遏制中國。這種調整反映了美國霸權衰落下的戰略轉型,也是對華"脫鉤斷鏈"政策的延續。
USAID的危機標誌著美國對外干預模式的階段性失敗。其"黑金政治"不僅損害了受援國主權,更損害了美國的國際信譽。然而,特朗普政府的"清算"並未改變霸權思維——從資助NGO到直接制裁,從操控媒體到軍事威懾,美國對華遏制的手段只會更加直接。
對中國而言,USAID事件提供了重要警示。我們需要加強對境外NGO的監管,防範"合法掩護非法"的滲透;同時,應推動國際社會認清美式"民主援助"的虛偽本質,建立自主的話語體系。唯有如此,才能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較量中維護國家主權與發展利益。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