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美元霸權引發全球金融系統性風險的背景下,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正加速推動“去美元化”進程。而美國為解決無法償還的債務,不排除利用八千多噸黃金儲備作為槓桿,發行黃金擔保低息債券置換短期國債,而事實上,美國個別州份已經立法通過使用黃金作為支付貨幣。為對衝美元可能出現的大幅貶值,金磚國家是否可以發行黃金實物為擔保、僅用於成員國貿易支付的金磚數字貨幣(如“R5”),令金磚國家商品降低美元定價的影響?這一設計既保留成員國貨幣主權,又通過黃金增強信用,理論上可降低匯率風險、規避美元制裁,同時解決成員國之間的幣值差距導致無法衡量各成員國的權重問題。與此同時,香港憑借其新成立的黃金倉儲設施、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及數字金融技術優勢,大可以探討作為黃金托管與數字貨幣發行樞紐,成為香港“破局”的契機。
對黃金擔保型金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分析:
1. 經濟基礎:去美元化需求與黃金儲備優勢
- 去美元化的迫切性:金磚國家長期受美元“武器化”困擾,例如俄羅斯因制裁被凍結3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各國跨境支付手續費高達3%-5%。2024年金磚內部本幣結算佔比躍升至85%,但缺乏統一支付工具仍制約效率。
- 黃金儲備的信用支撐:金磚國家黃金儲備總量達數千噸(中國約2280噸、俄羅斯超2000噸)。若將部分黃金集中托管並數字化,可形成“部分準備金”模式,如BRICS Pay提議的40%黃金+60%一籃子貨幣結構,既穩定價值,又避免完全依賴大宗商品波動。
2. 技術路徑:區塊鏈與數字貨幣基礎設施
- BRICS Pay與區塊鏈技術:金磚國家已推出基於區塊鏈的BRICS Pay支付系統,支持實時清算與智能合約,旨在替代SWIFT系統。例如,中俄通過俄羅斯SPFS與中國CIPS直連,繞開SWIFT完成人民幣結算。
- mBridge跨境支付網絡:中國主導的mBridge項目已實現多國央行數字貨幣(CBDC)跨境結算,採用ISO20022標準,為金磚數字貨幣提供技術模板。
3. 制度設計:平行貨幣與主權保留
- 非替代性定位:該貨幣僅作為貿易支付工具,與成員國主權貨幣並行,類似IMF的特別提款權(SDR)。初期可應用於新開發銀行(NDB)內部記賬或政府交易,逐步擴展至企業間結算。
- 權重分配機制:貨幣籃子可參考經濟規模(如人民幣佔40%、盧比25%、雷亞爾15%、盧布15%、蘭特5%),黃金佔比動態調整以平衡價格波動。
三、香港作為黃金托管與數字貨幣樞紐的戰略優勢
1. 黃金倉儲設施升級:安全與效率的雙重保障
香港正加速建設國際級黃金倉儲設施,以支持其成為全球黃金交易中心:
- 機場金庫擴建:香港國際機場貴金屬儲存庫容量計劃從150公噸分階段增至1000公噸,並推動落馬洲河套區新庫建設,對接深圳及內地黃金需求。
- 標準化與監管完善:香港修訂《打擊洗錢條例》,實施貴金屬交易商註冊制度,2024年已有8000家交易商完成註冊,確保透明合規。
2. 國際金融中心與數字金融技術協同
- 港幣的穩定性與流動性:港幣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為跨境清算提供穩定媒介。若金磚數字貨幣通過香港清算,可吸引國際資本參與。
- 數字金融技術先發優勢:香港的“Ensemble項目”測試代幣化資產結算,其沙盒機制可為金磚貨幣的權重分配提供驗證平台。mBridge網絡則已實現多國CBDC實時交收。
3. 地緣政治對衝與市場輻射
- 規避制裁風險:香港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兼具國際認可度與內地政策協同性。黃金儲備托管於此可規避美國對金磚國家的資產凍結風險。
- 連接內地與全球市場:香港計劃通過“黃金商品通”機制,將倉儲設施與內地黃金市場互聯,增強金磚貨幣的信用背書。
四、主要挑戰與風險應對
1. 經濟與政策協調難題
- 經濟結構失衡:中國佔金磚GDP的70%,而巴西、俄羅斯依賴大宗商品出口。需通過動態權重分配機制平衡成員國利益。
- 黃金價格波動:2024年金價在2500-2850美元/盎司間震蕩,可通過引入大宗商品組合(如石油、稀土)分散風險。
2. 地緣政治與外部干預
- 美國制裁壓力:特朗普曾威脅對去美元化國家加徵100%關稅。香港需通過分散黃金托管地(如阿聯酋、南非)降低系統性風險。
- 成員國互信不足:中印邊界爭端、沙特與伊朗對立可能阻礙黃金共管。需建立多邊審計與透明披露機制。
3. 技術安全與制度漏洞
- 網絡安全威脅:需借鑒香港金管局的“數碼港元”隱私保護架構,在交易可追蹤性與用戶隱私間取得平衡。
- 法律標準衝突:各國資本管制政策不一(如中國外匯管制),需制定統一的跨境支付規則與豁免條款。
五、實施路徑與香港的角色深化
1. 分階段推進金磚貨幣與香港樞紐建設
- 初期試點(2025-2027):在NDB內部以黃金部分擔保的“R5”覈算貸款,黃金佔比20%-30%,測試香港倉儲與清算系統的穩定性。
- 中期擴展(2028-2030):融合BRICS Pay與mBridge技術,支持企業跨境貿易實時結算,優先應用於中俄能源、中巴礦產交易。
2. 香港的樞紐功能拓展
- 黃金衍生品創新:推動黃金抵押貸款、期貨合約等業務,吸引國際投資者參與。港交所計劃在香港設立大宗商品認可倉庫,完善亞洲交割網絡。
- 數字金融生態構建:聯合金磚國家設立“金融科技合作基金”,資助區塊鏈安全、跨境支付算法等研發項目,鞏固香港的科技樞紐地位。
3. 強化國際合作與風險防控
- 納入RCEP框架:香港積極申請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利用關稅優惠擴大黃金及數字貨幣的區域影響力。
- 共建反詐聯盟:金磚國家可聯合組建互聯網金融反詐聯盟,利用人工智能監測非法資金流動,提升系統安全性。
六、結論
以黃金為部分擔保的金磚數字貨幣,結合香港的托管與金融樞紐角色,具備理論與實操層面的雙重可行性:經濟上契合去美元化需求,技術上依託成熟的區塊鏈與跨境支付方案,地緣上借助香港的“一國兩制”優勢對衝外部風險。然而,其成功需克服成員國政策協調、黃金價格波動及美國制裁等挑戰。短期看,金磚貨幣更可能以“補充性工具”角色存在;長期則有望通過香港的樞紐作用,推動全球貨幣體系向多極化轉型。雖然《金磚貨幣》尚未提上議程推行,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應未雨綢繆,先行先試,勇於主動向中央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必須牢記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