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內地考察蓄勢待發

文章:林伯強

· 林伯強專欄
broken image

2021年9月,教育局在全港高中推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取代前身的通識教育科。通識教育科自2009年推行以來,爭議在社會從未停止,例如未能培養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甚至被一些反中亂港分子利用,把「違法達義」等錯誤信息灌輸給學生。為了優化學生學習,政府在2017年成立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全面檢討中、學學課程,其中也涉及高中四個核心科目,包括通識教育的安排。

2021年4月,教育局接納了專責小組有關改革通識教育科的方案,包括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通識教育科的名稱;保持科目為必修必考;公開考試只設「達標」與「未達標」,以釋放考試壓力;訂明重要學習概念,加強知識內涵,建立穩固知識基礎;重整及刪減課程內容,包括課時,大約是原有內容的一半,釋放空間予學生學習,不設「獨立專題探究」,減輕師生工作量;重視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積極態度及國民身份認同,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和法治;透過涉及香港、國家及全球發展的重要課題,拓闊學生的世界視野,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培養慎思明辨的能力,以理性分析當代領域的課題;提供內地考察機會,讓學生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以及設立「適用書目表」。

自從2021年9月至今,公民科推行情況大致順利,但受制於疫情肆虐及一系列出境限制,內地考察至今仍未能起行。然而,隨着中國內地與香港於2023年1月首階段通關,公民科內地考察最快今年4月成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於1月24日在電台訪問稱,務求讓全港中學安排所有中五學生在本學年下學期內到內地考察至少一次,初期將先安排廣東省內的1至2天團,4至5天團或要到年底才起行。

其實,教育局早在2022年7月已向全港中學發出通告,提供21個兩至五天的內地考察行程給學校選擇,大部份集中在廣東省城巿,亦有福建、湖南、貴州省及澳門等,費用獲政府全額資助。不但學生需要進行內地考察,就連新聘教師也需要參加。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10月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指出新聘教師要通過《基本法及國安法》測試要求,將來擴展至所有直接資助計劃學校及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幼稚園,並推出教師專業操守指引,而所有公帑資助學校新入職教師,以及公營學校擬晉升教師要參加內地學習團。因此,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1月24日電台訪問表示,教師團會在今年下學出發,約有800個名額,團期較公民科學生考察團長,約4至5天,涉及省巿較多,期間會與當地大學及學校交流,有助提升教師對家的認識。

公民科內地考察及相關的專題研習,包含認識中華文伦元素、國家最新發展和成就。內地考察提供機會讓學生學習成為自主的學習者,並為自己的學習負責;提升學生的能力,以聯繫、整合及應用從三個主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而來的學習所得;藉着實地考察和進行專題研習,幫助學生發展慎思明辨、溝通、自學等共通能力;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對國家的認識,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因此,無論對教師或學生,內地考察也是必須的,能夠加深大家對國察的發展,並增加國民身份認同,成為一個立足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中國公民。

(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