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復活節長假的到來,一場北上消費的熱潮在各大口岸湧動。 昨(29)天香港復活節一連4天長假的首日,各大口岸被「北上」大軍塞爆。香港入境事務處數據顯示,截至昨晚9點,共有逾103萬人次出入境,其中76萬人次出境,預計最終可突破百萬人次。當中逾65.6萬人次經陸路北上,最多人使用羅湖口岸,出境人次達16萬。數十萬港人選擇北上深圳、珠海、廣州、中山、澳門等大灣區城市,享受內地豐富的旅遊資源與物美價廉的商品,也成為大灣區深度融合、互聯互通的一大進程。
有人擔心港人長假不再留港,消費力嚴重外流的窘境。但筆者認為過份擔心實是不切實制。特區政府和各界積極回應領導人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民青局首份《青年發展藍圖》,當中提出進一步加強內地及海外的實習和交流計劃的廣度和深度,推動香港青年認識國家,支持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筆者是香港青年發展委員會民族自豪感及國民身份認同行動小組增補委員,就知道復活節假期就有很多青少年和學校的內地交流團舉行,參與人數也比任何時候多。另外筆者身為灣區推介官,我深知這個消費模式背後所蘊含的經濟邏輯與生活智慧,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以其高薪區域吸引許多人才,而內地則以其物美價廉的商品與豐富的旅遊資源,成為港人消費的熱門選擇。 這樣的模式不僅讓港人享受更廣闊的生活空間,也為內地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深圳創業的我,也常常穿梭於內地與香港之間,體驗著這種獨特的消費模式。 在香港工作,我享受著高薪帶來的物質滿足;而在內地消費,我又能品味到物美價廉的生活樂趣。 這種「香港賺錢,內地消費」的模式,對我個人而言,無疑是一種福利。
然而,對於香港本地經濟而言,港人消費力的外流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尤其是在復活節這樣的長假期間,本地餐飲、旅遊等行業往往會受到不小的衝擊。 對此,我認為香港應該深思如何吸引高端消費到港,以平衡這種消費外流的現象。
當然,吸引高端消費並非一蹴可幾的事。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推動一系列的大型盛事(盛事經濟)是非常正確的事,為香港創造了源源的客流。但這也需要香港在提升服務品質、優化消費環境、豐富旅遊產品等方面下更大力氣。 同時,也需要加強與內地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大灣區的深度融合與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大灣區的互聯互通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隨著交通網絡的不斷完善與便利化,內地與香港之間的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也越來越緊密。 這種深度融合不僅加強了兩地之間的經濟聯繫,也為兩地人民帶來了更多的福祉與機會。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港人北上消費熱是大灣區深度融合、互聯互通的一大進程。 對個體而言,這種消費模式帶來了更多的選擇與便利;對於香港經濟而言,則需要思考如何吸引高端消費來平衡消費外流的現象。 而在這個過程中,大灣區的深度融合與互聯互通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身為灣區推介官,我將繼續致力於推動大灣區的合作與發展,為更多人介紹這裡的魅力與機會。 同時,我也期待看到更多創新與合作的故事在這片熱土上上演,共同書寫大灣區的輝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