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結束後,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時國家一窮二白。例如,當時美國每千人便擁有1.5汽車的時候,但中國每萬人只有1部單車。那時候,中國全年的鋼產量只有16萬噸,工業水平趕不上非洲的津巴布韋。當時全國八成以上國民都是文盲,就連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出來。那時候,全國的外匯儲備只有30萬美元。這就是中國經歷百年恥辱,飽受戰火摧殘,全國的家底。
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開始騰飛。當時國家政策包括「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很多人只看重後者,而忽略前者,但「對內改革」比「對外開放」更為重要。不是所有對外開放的國家都能取得經濟成功的,因為這些國家缺少了對內改革。例如,印尼與墨西哥都推行對外開放,但最後國家都沒有發展起來,甚至成為跨國資本的血汗工廠。
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取得了工業化,因為滿足了基本三個條件。
第一,取得世俗化的改造,去掉神權的控制。回顧歷史,世界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是英國,因為英國是歐洲最早完成宗教改革的國家,打破了宗教的控制,完成了世俗化的改造,建立議會,確立君主立憲的制度。再看現時世界發達的國家,沒有一個是被神權控制的,例如美國和德國等等。反而印度雖然作為一個對外開放的國家,但因宗教與種姓制度的控制,以致產業效率低,至今也沒有完成工業化。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後,完全脫離了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了新民主主義國家,也因為完成世俗化而完成工業化。
第二,土地改革與城巿化的發展。要實現工業化,就必須有土地去建工廠。有了工業土地,才能吸引更多工業投資。關於土地改革,在以前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土地和糧食被少數地主深度掌握,地主通過這些資源去控制農民,形成一種固化的農業生態。在這種生態之下,地主勢力會持續擴大,獲取更多土地,得到更多糧食,而農民離開地主根本不能生存。
另外,關於城巿化,工業需要城巿化,需要更多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便由農村所提供。在新中國在建立之後,政府把土地分給農民,完成了土地改革。農民不再被地主剝削,有了更多的餘糧,所以農民從地主的勞疫被解放出來,補足了城巿工業勞動力的需求。到了1978年改革開放,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糧食產量提升,農村勞動力被釋放,農民工走到城巿工作,為工業提供勞動力。
第三,工業化需要大量工業人口。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時有八成人是文盲,於是國家便展開全國「掃盲運動」。從1949年到1964年,在15年裡面把1.5億人摘去「文盲」的帽子。國民懂得閱讀和寫了,再稍加培訓,就能參與最基本的工業勞動。對比之下,現時印度人口中國多,但仍然有3億「文盲」。所以,雖然印度是人口大國,但能夠參與工業生產的人卻不多。因為,「人口紅利」是指受過教育的人口,而不是單純的人數多寡。
因為中國滿足以了三個條件,所以完成了工業化,成為現時全球唯一擁有全部產業鏈的國家,全球最大貿易國,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如《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以,中國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不是靠別人賞賜,而是靠自身努力。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