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霸權鬧劇 美國自掘墳墓的關稅狂潮】

· KOL 精選
broken image

特朗普新一輪關稅政策的推出,標誌著美國從全球貿易秩序維護者轉變為破壞者的徹底轉向。史丹福大學學者福山一針見血地評價其為「歷任美國總統中最不智的決定」,這絕非言過其實。細察這一政策,我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維護國家利益的舉措,還是一場以大欺小的霸凌行為?

稅作為貿易工具,本應秉持公平、合理、克制原則。然而,特朗普政府挾美國國力之優勢,肆意對全球86國發動關稅攻勢,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達125%的懲罰性關稅,完全背離了世貿組織的基本精神。這種單邊霸凌行徑,不僅破壞多邊貿易體系,更嚴重損害美國自身國際形象。

普的關稅政策之兒戲,更令人嘆為觀止。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作風,使全球市場猶如坐過山車。僅幾日之間,先是對86國祭出關稅大棒,旋即又對75國宣布暫緩90天;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更是從104%搖身一變至125%。今天加稅、明天暫停,後天又再翻案,這般彈出彈入、朝令夕改的政策,哪有一國領導人的穩重?如此「任性」施政,簡直是國際經貿秩序的災難。環顧全球,各國企業如何規劃生產?投資者如何部署資金?特朗普以為關稅是他個人的玩具,殊不知已令全球經濟體系蒙受巨大不確定性損失。

特朗宣稱關稅政策意在糾正貿易逆差,這一論調經不起基本經濟學檢驗。如福山所言:「任何具備基本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貿易失衡與國家競爭力無關。」逆差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特殊地位、美國消費導向的經濟結構,以及長期以來的低儲蓄、高負債模式。特朗普政府本應直面國內經濟結構問題,卻一味將責任推向他國,此乃本末倒置。

對美國內而言,關稅戰的代價正由普通民眾承擔。基本經濟學告訴我們,關稅最終由進口國消費者買單。美國各大商超的物價飆升,從日用品到電子產品,無一倖免。通脹壓力下,美國家庭購買力大幅削弱,消費信心指數持續走低。特朗普口口聲聲「美國優先」,卻讓本國民眾陷入前所未有的生活壓力,這種政策傷害了它本應保護的對象,實屬莫大諷刺。

值得深思是,特朗普的盟友、全球首富馬斯克也未能倖免於這場政策風暴。其特斯拉正遭遇美國本土消費者前所未有的抵制,部分車主不惜「去標籤化」,掩飾車輛身份以避免無端遭受攻擊。科技巨頭尚且無法自保,足見此番關稅政策對美國商業環境的嚴重破壞。特斯拉的處境,正是美國內部分裂的縮影——政治立場凌駕商業理性,意識形態左右消費選擇。

特朗普的關狂潮,更讓美國的國際形象跌至歷史低點。一個曾以民主、自由、多邊主義自詡的國家,如今卻赤裸裸地以強權挾制全球,公然要求各國領導人「親吻他的臀部」以換取關稅豁免。這種粗鄙不堪的外交姿態,徹底撕下了美國「文明領導者」的虛偽面具。美國過去七十年建立的軟實力資產,正在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下逐漸消耗殆盡。

最為諷刺的是美國國內各大城市如今爆發大規模示威,從紐約到洛杉磯,民眾高舉「反對貿易戰」「特朗普滾蛋」的標語,表達對這場經濟自殺行為的強烈抗議。這些場景無不在提醒世人:當初那些被民粹口號蠱惑而投票給特朗普的選民,是何等缺乏遠見。他們的愚蠢選擇,如今卻要全體美國人為之埋單。這場遍及全美的示威潮,正是對特朗普政策的最有力譴責,也是對那些被口號蒙蔽雙眼的選民的深刻教訓。

全球經濟體系的定,需要各國通力合作而非單邊挑釁。中國以84%的對等關稅回應,歐盟實施25%的反制措施,新加坡等傳統親美國家亦公開表達對美失望之情。這一輪關稅戰已引發全球市場劇烈波動,投資者信心受挫,經濟增長預期下調。特朗普以為關稅是制衡他國的有力武器,殊不知這恰是一場傷人先傷己的雙輸策略。歷史已證明,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的全球貿易戰,最終導致大蕭條進一步惡化;1971年尼克遜關稅震撼,更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催化劑。

更令人憂慮的是,朗普的關稅政策正在侵蝕全球對美元的信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美元的穩定性與公信力是美國經濟霸權的基石。若各國投資者因美國政策無常而減持美元資產,美債市場可能面臨大規模拋售風險。以美國債務規模之龐大,任何程度的信心危機都可能引發難以承受的金融震盪。

相形之下,中國應對度沉穩克制,既捍衛國家尊嚴與經濟利益,又不輕啟全面對抗。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與經濟韌性,使其有足夠能力應對外部衝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背靠祖國優勢,繼續堅持自由港政策,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在動盪中保持定力,正是我們應有的智慧。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本上是一場美國與全球理性經濟秩序的決裂。以單邊主義挑戰多邊協作,以短期政治算計犧牲長遠戰略利益,美國正在自掘墳墓。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皆非孤島,唯有合作共贏才是正道。特朗普的關稅迷思,終將成為美國戰略自損的經典案例,寫入國際關係教科書,警示後人。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