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在東亞的離散(二):向西離散的中國朝鮮人
朝鮮半島在東亞的離散(二):向西離散的中國朝鮮人
作者劉昱含(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
朝鮮人的離散問題一直是東亞史研究的關鍵命題,這個系列文章旨在讓讀者從歷史和民族凝聚的角度,理解和展望東亞局勢未來的新發展。繼上文提到向東離散的在日朝鮮族,朝鮮半島離散的另一個主要方向是中國。 朝鮮人近代向中國的離散比他們向日本離散的時間還要早。 「1860 年代朝鮮人就開始了近代的離散,當時朝鮮半島受自然災害影響嚴重,貧困的朝鮮農民跨越鴨綠江和豆滿江,來到滿洲生活,當時他們所生活的地方被命名為'間島' 」同時還有偽滿洲國成立以後受政治因素影響,被日本政府動員去往中國東北地區的朝鮮人。 日本戰敗後,一部分朝鮮人回到了朝鮮半島,而另一部分選擇留在中國。 這一部分人大多有過抗日的經歷,同時認同新中國的社會主義體制。 新中國成立後,1952 年成立了“延邊朝鮮民族自治區”,“朝鮮族”也成為第一批中國官方認定的少數民族之一,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與在日朝鮮人不同,中國朝鮮族群體對自己的認同有「雙重認同」的特點,他們既有深厚的族群認同、還有強烈的國家認同。 對中國的朝鮮族來說,朝鮮半島是他們的故國,朝鮮和韓國的朝鮮族是和他們具有同一血緣和文化的他們的白衣同胞;由於同胞的關係,對於朝鮮半島具有特殊的感情。 朝鮮族至今仍保留著他們民族的傳統節日歲首節(朝鮮族的春節),這一天朝鮮族往往會換上自己民族的傳統服裝,載歌載舞。 延邊地區還有專門的朝鮮族學校,許多朝鮮族依舊將朝鮮語作為自己的母語。 同時,朝鮮族對「中國人」這一身分的認同感也很強烈。 抗日戰爭起就有許多朝鮮族投身到了抗戰之中,在日本的中國朝鮮族還建立起了“中國朝鮮族聯合會”,而今朝鮮族與漢族通婚的例子也並不少見,這些都體現出中國 朝鮮族對中國的強烈認同。 目前,這一部分的朝鮮族亦擔當民族互動之間的紐帶,對中韓關係有一定促進作用。
在日朝鮮人和中國朝鮮族對於自身民族認同的差異十分顯著。 在日朝鮮人對朝鮮族裔的認同隨著時代發展而漸漸減弱,甚至產生了對朝鮮人族裔身分的排斥。 而中國朝鮮族則是在歷史進程中完成了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雙重建構,而為中日兩國政策的根本差異是導致這兩個群體民族認同差異的主因之一。 直到如今日本社會對在日朝鮮人群體的歧視依舊是多方面的,不論是教育上限制朝鮮人開辦學校,還是在社會保障體系內將在日朝鮮人排除在外。 在日朝鮮人就職、升遷、選舉、還有很多人權方面都受到歧視。 相反,1948 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延邊地方政府明確規定:「確定居住在延邊境內的朝鮮人民,承認為中國境內之朝鮮少數民族,是中華民主共和國的一部分。1985年4月24日,延邊朝鮮族 自治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自治條例》。條例規定了朝鮮族和延邊各族人民在延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方面自主自治的權利和各項政策措施 ,更是中國頒布實施的首個自治條例,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兩次被國務院命名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自治州」。
在眼下東亞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尤其尹錫悅政府上台後奉行「親美、親日、反中」的政策,導致了在中國生活的朝鮮族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然而,中華民族的包容性強,對於這一群已經深入與國家扣連的少數民族亦一如既往地尊重,許多在韓受到不公平對待的朝鮮族反而選擇回到中國定居。展望未來,中華民族的軟實力依然是我們屹立民族之林的最大底氣,堅守一貫的包容、尊重、開放、多元價值觀,最終會化解許多政治局勢上的矛盾。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