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在東亞的離散(一)向東離散的在日朝鮮人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劉昱含)

· KOL 精選
broken image

每當論及朝鮮,許多香港民眾都會立刻想起分裂的南北國度,或是充斥陰霾的密佈戰雲。 在這些角度以外,朝鮮人的離散問題一直是東亞史研究的關鍵命題。 在日朝鮮人的出現是朝鮮半島向外離散的結果之一,他們既不是日本的土著居民,又不被日本官方承認為少數民族,但是卻在日本作為一個群體生存了下來。 朝鮮半島向外離散形成的另一個群體是中國朝鮮族。 但是他們已經被官方認定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並且在中國紮根。 在日朝鮮人與中國朝鮮族有著相同的文化基因,但卻歷經了不同的社會變遷,對朝鮮人族裔的認同也產生了差異。 透過分析與比較在日朝鮮人與中國朝鮮族群體的來源、中日兩國政策環境、時代背景的差異,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差異產生的原因。 而由於朝鮮半島的離散與東亞歷史的進程緊密關聯,對其差異及產生原因的探究對東亞史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朝鮮半島民族向東離散的歷史由來已久。7 世紀時由於高句麗和百濟的滅亡出現了許多流落他鄉的戰爭俘虜。 16、17 世紀朝鮮半島與日本(萬歷朝鮮戰爭)、與清朝(丙子胡亂)都發生過戰爭,一些朝鮮人成為戰俘離散到其他國家,在上述階段,移民社群仍未形成,大規模、 有組織的移動仍不是鮮明的動態。 1910 年《日韓合併條約》簽訂後,朝鮮半島正式成為大日本帝國領土的一部分。 在對朝鮮半島實行殖民統治的期間,大量朝鮮人移住日本,一部分是前往日本接受教育,而另一部分底層出身的朝鮮人則是進入了關西地區的廉價勞動力市場,或者是被戰爭動員進入工廠 勞動,成為了勞工。 日本殖民體制下移住到日本的朝鮮人大概有 200 萬,其中 1/3 都是工業勞動力。 日本戰敗後,朝鮮半島也被美蘇分裂為南北兩個陣營,一些朝鮮人回到了朝鮮半島,而大概60至70萬人繼續留在了日本,形成了一個群體:在日朝鮮人。 1952 年日本簽訂“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正式承認朝鮮半島獨立,剝奪了這些在日朝鮮人的日本國籍,於是這些在日朝鮮人成為了無國籍者,並且在日本被視作外國人。 直到如今,在日朝鮮人仍然沒有被視為日本的少數民族,但是他們在日本生存了下來。

離散的第一代朝鮮人最大的特徵就是有對故國的鄉愁,但是從第二代開始,由於開始融入居住國社會,接受公共教育,在語言和對歷史的了解上跟第一代朝鮮人有著 很大的分歧。 」在日朝鮮人群體的婚姻包容度越來越高,在第一代在日朝鮮人眼中,尋找日本的伴侶就是對故國的不忠,但是年輕一代卻 越來越不這麼認為。這從側面體現出在日朝鮮人群體對朝鮮半島的記憶正在逐漸消散,而這也是他們排斥朝鮮人族裔身份的一個現實因素。從上世紀90 年代中期到本世紀 10 年代,選擇歸化日本國籍的在日朝鮮人人數從每年5000 人增長到每年12000 人。儘管他們更改自己的國籍的原因各種各樣,但他們都認為為自己應該被看作'Korean Japanese ',而非'Koreans living in Japan'。由於第二、三、四代在日朝鮮人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日本社會中生活,很多人的母語也從朝鮮語轉換為了日語,從小就在 日本社會中所處的他們愈發渴望融入日本人的集體,尋求社會認同感。他們對朝鮮人族裔身分的認同感逐漸降低,「渴望被認為就是日本人」的觀念逐漸增強。而這種趨勢在 第五代、第六代中還在繼續,有很大可能將不可逆轉。

近期,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現在稱韓國是「重要鄰國,我們應該與之合作」。 韓國總統尹錫悅敦促他的國家不再將日本視為「過去的軍國主義侵略者」,而是「擁有相同普世價值的伙伴」。 在日韓關係逐漸摒棄歷史問題得以回升之際,向東離散的在日朝鮮人亦有一定角色。 隨著東亞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以新的角度觀察日韓之間的互動,以及對中國所產生的影響,值得市民有更深入的了解。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