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昨日宣布成立專責小組處理解散事宜,為這個曾經在香港政壇成立三十載的政黨畫下句點。細看民主黨由盛轉衰的軌跡,其結局實屬咎由自取,與其繼續苟延殘喘,不如瀟灑告別。
回顧民主黨的政治生涯,其沒落絕非偶然。作為昔日反對派的主要一員,民主黨本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扮演建設性反對派的角色,為香港民主發展注入正能量。可惜,該黨捨本逐末,陷入「逢中必反」的偏執思維,不斷挑戰「一國兩制」,最終自毀前程。
尤其在2019年的黑暴當中,民主黨更是罔顧法治,與反中亂港勢力沆瀣一氣。其多名骨幹成員參與「35+顛覆案」,妄圖取得立法會過半數議席,以無差別否決政府財政預算案,企圖癱瘓特區政府施政,嚴重違反《香港國安法》。這種背離主流民意、挑戰國家安全的政治路線,不僅令該黨失去中央信任,更斷送了市民支持。
完善選舉制度後的香港政壇早已今非昔比。然而,民主黨仍然故步自封,既不願意認真反思過往錯誤,更無意調整政治路線以適應新形勢。在「愛國者治港」的大前提下,其政治影響力急速萎縮,淪為無立法會議席、無區議會席位的「政治絕緣體」,實為必然。
當前,民主黨猶如困獸,黨員流失嚴重,政治資源枯竭,社會影響力蕩然無存。與其勉強維持表面運作,實不如痛快解散,給仍留在黨內的會員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這不僅是對自身負責,更是對香港社會負責的表現。
民主黨的失敗,恰恰印證了一個深刻道理:任何政治團體若要在香港生存發展,必須真誠擁護「一國兩制」,以國家和香港整體利益為依歸。那種脫離憲制軌道、與中央對抗的政治路線,注定走入死胡同。
放眼當下,香港正邁向由亂及治的新階段。在國安法護航和選舉制度完善的雙重保障下,特區政治生態日趨理性健康。民主黨的沒落,正是香港政治重回正軌的一個縮影。這個教訓值得所有政治力量深思。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政治團體的興衰成敗皆有其必然。民主黨今日的結局,正是其多年來政治路線偏差的必然結果。面對解散,與其戀棧徘徊,不如灑脫而去。畢竟,新時代的香港政壇和社會,已經容不下這樣一個背離主流民意、固守對抗思維的政治團體。
民主黨的終結,標誌著香港政治生態進一步回歸理性務實的軌道。期待未來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更多愛國愛港力量茁壯成長,為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注入新的動力。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