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致函《明報》,回應該報3月26日編輯室手記的文章。鄧局長關注輿論且反應迅速,應予點讚。
今次事件其實是「擁抱慣例」和「拯救生命」之爭。一些不明事理的人例如今次的《明報》記者盲目擁抱慣例,當然對鄧局長在3月初離港又不刊憲而大感不爽。但必須明白,設立此慣例的目的是回歸時希望增加透明度。但「透明度」,根本不能和「拯救生命」這崇高目的,等量齊觀。
《明報》記者可能會說:刊憲是方便局長不在香港而又有需要時,有人接過局長的憲制權力。但負責撰寫3月26日《編輯室手記》的林藹純也在文中承認:「當然,現代社會通訊發達,離開香港仍可遠距離發號施令行使權力,離港刊憲的實際作用的確成疑….」林藹純豈不是自打嘴巴,證明她也同意所謂「刊憲移交權力」根本沒有實際作用。
然而林又筆鋒一轉說:「但既然政府的慣例如此,官員沒有遵守這個慣例…」這裡便暴露出林藹純是「制度主義」者,完全把「拯救生命需要隱蔽」,置諸不顧。筆者敢問林藹純是「慣例」重要,抑或「拯救生命重要」?
當然,鄧局長撰文懟《明報》更重要的一點是:「林藹純在代表《明報》編輯室立場的「編輯室手記」文章中,亦完全不提及行動需要保密,以確保港人安全的回應,剝奪市民了解事情的全面知情權」。事實上,林藹純的文章劈頭便說「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秘密前往泰國,接回被詐騙集團非法拘留達半年的6名香港人」。請注意林藹純在這裡用的是「接回」,她顯然把鄧局長的泰國行低貶為只是「去接人」,而不是「統籌人命攸關的營救行動」(鄧局長用語)。「接人」和「營救」兩者性質,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在這裡林藹純和逃到海外的黃絲評論員遙相呼應。因為這些評論員一貫抺黑保安局的海外營救行動為「去當地買杯奶茶和蛋治」。林藹純用「接人」,其實和黃絲的低貶,異曲同工。
走筆至此,筆者認同鄧局長的取態:「令人不禁懷疑《明報》的取態,是否再次在誤導讀者以為我(指鄧局長自己)純粹針對記者,並沒有回答記者的提問。」
林藹純用曾蔭權的往事來為記者開脫;筆者也不妨引用一件更舊的事。1971年7月9-11日,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亨利·基辛格為實現尼克遜總統訪華和中美關係正常化而對我國進行秘密訪問。根據基辛格本人回憶錄《白宮歲月》(White House Years)和巴基斯坦方面的記錄,基辛格在伊斯蘭堡期間使用了“裝病”的策略。當時的公開日程是基辛格1971年7月8日抵達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按計劃他應在巴方安排的晚宴後前往避暑山莊休養。但在晚宴上,基辛格突然表示“身體不適”(聲稱因巴基斯坦食物導致腹瀉),需要到納蒂亞加利(Nathia Gali)山區的總統別墅休養。基辛格以「扮肚痛」來了個金蟬脫殼。與此同時,時任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Yahya Khan)配合演戲,對外宣稱基辛格需靜養48小時,謝絕一切訪客。實際上,基辛格於7月9日凌晨秘密乘車前往機場,換乘巴基斯坦航空的波音707飛往北京。當時在這架飛機上等待基辛格的,是由時任中國外交部歐美司司長章文晉,禮賓司的王海容、唐龍彬和唐聞生組成的中方接待小組。當時為了緩解緊張,出生於德國的基辛格對唐聞生開了個玩笑:「你可以競選美國總統,但我不行。」因為唐聞生她出生於美國紐約。
基辛格「詐肚痛來秘密訪華」一事連美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和隨行記者都被蒙在鼓裡,只有極少數美巴高層知情。基辛格為了一個更崇高的目的「破壞」制度,瞞過下屬。這個代号「波羅行動」高度保密,目的是避免國際和美國國內輿論干擾。基辛格是國際政壇焦點,他的行程若公開,必然引發猜測。還要注意的是:扮「肚痛」並非基辛格的唯一隱蔽舉措,他還使用了夜間飛行、關閉飛機應答器等措施。關閉飛機應答器可謂罔顧飛行安全,而扮「肚痛」明顯是有違誠信,糊弄記者,欠缺透明度。然而迄今未聞美國記者用《明報》記者的提問方式去詰問基辛格為何罔顧飛行安全和缺乏透明度。
兩者相比較,林藹純等一眾《明報》記者,真的被比下去了﹗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