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本土推廣傳統中國文化】

國際新聞

· 焦點

資料

broken image

人臉變換是一種傳統文化表演形式,常見於中國的戲曲和民間藝術中。它是通過快速更換面具或化妝來展示不同角色和情感的技巧。

人臉變換技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尤其是四川的川劇變臉。變臉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演員通過迅速更換面具,以極快的速度展示不同的面容,以表達角色的情感和內心世界。這些面具通常精心設計,具有不同的顏色和圖案,代表著不同的角色和意義。

日本長崎市一名初中女生和她40歲的母親正在長崎市推廣「變面」,一種中國傳統藝術,以快速和驚人的面具變換為特色。在表演變面藝人穿著鮮艷的服裝和色彩鮮明的面具,以驚人的速度進行交換,同時隱藏表演者的面孔。實現這種技巧的方法是保密的,內部秘密從不向「外人」透露。

Hina(藝名),現年13歲,自7歲起就參與了變面藝術。據變面研究中心稱,在日本有大約40人練習這種中國藝術,而Hina是目前最年輕的藝術家。起初,Hina的母親小林奈奈(Nana Kobayashi)在幕後支持她的女兒,但在今年2月,她也首次亮相了變面藝術。母女倆現在是表演夥伴,並在養老院等設施內外進行免費表演。

109日,這對母女在長崎縣大村市進行了一場吸引了約100人的表演,觀眾包括殘疾兒童及其家人。在表演中,Hina輪換著大約10個不同的面具,包括猴子、熊貓和中國武將的面具,在快速的變換中用扇子遮擋自己的臉。觀眾們感到高興,鼓掌歡呼,尤其是當Hina在結尾時露出她年輕的面孔時。

Hina5歲時,通過參加長崎燈籠節上的一場表演而對變面藝術產生了興趣。她的母親的一位工作相關的熟人,當時擔任長崎孔子祠歷史博物館的館長的阪秀隆(Hidetaka Ban)鼓勵她參與其中。該機構經常舉辦以這種傳統藝術為特色的表演。

奈奈決定盡力幫助她的女兒,辭掉工作成為孔子祠的員工。奈奈也開始學習這門藝術,並幫助編排女兒的表演,指導她的動作和姿勢,包括手臂動作、手指方向和舞步。

Hina幾乎每天在放學後練習一到兩個小時,穿著大約2公斤重的服裝。她在20182月的長崎燈籠節上終於首次登台亮相,當時她7歲。奈奈繼續教導和策劃女兒的活動,直到COVID-19大流行停止了表演。儘管許多變面藝人放棄了這門藝術,奈奈決心成為一名表演者,並將傳統傳承給下一代。

今年4月,這對母女加入了阪秀隆創辦的Clan活動公司,隨後制定了一項免費觀看的巡回演出計劃,共80個地點。到10月中旬,這對母女已經參觀了約50個地點,包括離長崎縣較遠的伊呂島。「在舞台上,我把媽媽視為表演者,她而不是父母,」Hina說道,她補充說她們互相支持對方的表演,即使事情不順利。奈奈表示,女兒是一個可靠的同事,在表演中不斷幫助她。「我們努力幫助彼此提高技能,並傳承這個傳統藝術。」她們的巡回演出計劃預計將持續到12月,在學校和養老院等地舉行。

日本在19世紀中關閉了對外界的交往長達200多年。在那段時間內,只有中國和荷蘭被允許在長崎進行貿易,這個城市與這兩個國家保持著密切聯繫,即使今天也是如此。

長崎的唐人街是一個受歡迎的旅遊景點。每年在中國新年期間舉辦的長崎燈籠節吸引了許多遊客。在這個活動期間,市中心裝飾著1.5萬個中國燈籠,吸引了來自縣內外的近100萬名遊客。長崎神社舉辦了傳遞中國文化的活動,包括變面表演節目。

資料來源:Japan News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