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民教育的發展】

· 林伯強專欄
broken image

香港在1997年之前由英國實行殖民統治,其教育系統缺乏國民元素,只有在1952年在初中推行公民科,到了1975年開始推行社會教育,主要是借鑑美加和英國的社會科課程,但結果不太理想,更被視為次等科目。

在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之後,香港政府於1985年推行《公民教育指引》,強調以滲透形式推行公民教育。港英政府在1995年成立公民教育工作小組,屬下的課程發展議會並於翌年發表新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內容包括民主、自由、平等、人權與法治,透過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技能來認識社會、民族、國家和世界。

其實,推行國民教育有利於社會發展。根據《基本法》第1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另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4條:「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因此,凡在香港出生或滿足其他條件的人士,都是中國公民。所以,香港在回歸祖國之後,有必要推行國民教育,增加港人對中國文化、國情等認識和理解,藉以增加國民身份認同和建立歸屬感。

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後,香港中小學一直沿用原有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直到2007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才更新國民教育內容。胡錦濤在出席特區政府歡迎晚宴上表示:「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使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之後,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連續五年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國民教育,然後在2011年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諮詢稿,建議將此科列為必修科,並在2012年計劃將此學科列為必修科。

然而,部分課程內容被「妖魔化」,批評內容偏頗、注重「情感」觸動、剝奪學校自主強制推行,被評為「洗腦」教育,因而激發起一些團體反對,例如「學民思潮」和「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這些團體發起了多次遊行、示威等活動,迫使政府宣佈擱置課程指引,讓學校自主決定是否開展國民教育科。

在擱置課程指引之後,特區政府再沒有推動國民教育,導致香港人的國家意識淡漠、民族凝聚力的鬆散,人們在心理結構上對本土社會文化制度和民族傳統的疏離甚或隔閡。這種情況能夠從調查數字中看出來,根據2019年6月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調查結果,在「反修例騷亂」期間,只有20.9%受訪者表示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創下歷史新低。

2019年「反修例騷亂」為香港帶來嚴重傷痛,問題癥結在於普遍港人國民身份認同不足,對國家欠缺歸屬感。為此,香港在2020年6月實施《香港國安法》之後,教育局便在2021年9月推行《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以中華文化作為主幹,貫通不同跨學科價值觀教育範疇,例如品德及倫理教育、公民教育、國民教育(包括《憲法》、《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禁毒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法律框架下的人權教育等,並透過貫通和透於不同範野的學科及全方位學習,協助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其中包括建立國民身份認同,提升對國家的歸屬感。

為了推行國民教育,自2021年9月開始,教育局要求全港中小學每天升掛國旗,每週設有升旗儀式,並在特別日子升掛國旗,例如國慶日與香港特區成立紀念日等等。另外,教育局要求學校探取「多重進路 互相配合」的方法,在各科滲入國民教育及國安教育元素,以增強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以及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

在教育政策推動之下,全港中小學全面推行國民教育,而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也隨之而提升。根據香港研究協會於2022年公布「香港巿民的國民身份認同」調查結果,有64%受訪者表示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跟2019年類似的調查結果比較,大幅上升了43.1%。由此可見,政府主導推動國民教育是必須並最有效的。

香港現時「由亂到治 由治及興」,國民教育也需要與時並進。第一,特區政府需要堅定推行國民教育的決心,高舉受國主義旗幟。第二,香港需要堅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增進國家認同。第三,教育局需要大力推行《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培養國民身份認同。第四,社會團體需要以科學創新的國民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國民教育效率。

最後,筆者引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2年的七一講話:「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以上是習主席對香港「四點希望」之一,就是要求我們做好國民教育,培育擁有國民身份認同的青年人。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