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冠禮可能是巨嬰症的解毒劑】

文章:林伯強

· 林伯強專欄

 

broken image

香港近年出現一個詞語「巨嬰」,本義是指體型巨大的嬰兒,現在一般用於描述心理不成熟的成年人。巨嬰的特點是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付出,而且心理脆弱,一旦出現超出預期的情況,就會做出過激的行為。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2016年出版《巨嬰國》指出,巨嬰有三個特點,就是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其中,共生是指獨立性差;全能自戀是認為世界必須要按自己的想法運轉;偏執分裂是指認為事情必須一分為二,非黑即白。

回顧香港近年社會事件,不難發現「巨嬰」普遍存在人群之中,特別是青年人群組。例如,2019年「反修例暴動」,部分參與者是青年人,需要依附在父母的蔭庇下而生活,偏執相信單方面非經證實的虛假資訊、認為政府推動修例完全錯誤,以上三個特徵符合了「巨嬰」的特點。另外,在2022年6月,九龍城某間中學的高中男學生,質疑學校禁止男生留長髮違反《性別歧視修例》。平機會之後安排該名男生與校方進行閉門調解會議,但他仍然不滿校方的酌情解決方法,並聲稱未來或採取法律行動,企圖推翻整個香港學界行之已久的普遍校規。

面對「巨嬰」橫流,一眾家長與教師感到無計可施。歸根究底,「巨嬰」問題癥結在於心理不成熟。所以,若要讓「巨嬰」成長,必須讓他們知道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生重要階段都有一個儀式,例如嬰兒出生滿一個月,父母便會為其擺設「滿月酒」,慶祝嬰兒能健健康康的來到世上。其次,青年人讀完大學便進行「畢業禮」,表示自己完成學業,準備投身勞動巿場。再者,情侶相處一段時日之後,感情漸趨隱定,便會舉行「婚禮」,向親友表示負上婚姻責任的承諾。然而,青年長大成人卻沒有進任任何儀式,未能讓青年認知自己已經進入成年階段。法律只用生理年歲來定義成年人,青年滿18歲便已成年,但可能心理上仍處於嬰孩階段,造成「巨嬰」出現。

面對「巨嬰」,我們或者可從中國傳統習俗中,找到解決方法。在中國古代,少年人年滿二十歲便需要進行「冠禮」。《朱子童蒙須知》中提到孩童的禮教由冠禮、服飾開始。在冠禮之前,「衣不帛襦褲」,少年人需在冠禮後,才可以裘帛為衣。冠禮是華夏禮儀制度之首,又稱成人禮,是對漢人進行禮教的開始。少年人加冠完畢後,負責加冠的來賓會授予受冠者「表字」,這是親友們根據其「名」的字義而取的別名,例如岳飛,字鵬舉。少年人經過冠禮後,一眾親友見證其成長過程。另外,少年人在冠禮以後以字相稱,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介紹或呼喚同伴,在潛移默化之下加深自己已經成人的認知,有助提醒自己已經不再是孩童。

冠禮源自中國,後來傳到日本。日本古代也曾經有仿效中國的冠禮儀式,後來演變成有當地特色的元服儀式,而現代也改為20歲在大學裡舉行的大型和服成年禮。另外,冠禮在17世紀引入琉球,與傳統的結欹髻禮結合,演變成當地的「成人禮」。由此可見,冠禮普遍在現今東方世界中出現,反觀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仍沒有一個正式的「成人禮」。中學生最多只能在「畢業謝師晚宴」中穿起西裝與晚禮服,但言行仍然充滿稚氣,做了一晚「成人」之後,翌日又打回原形,回復「巨嬰」真身。

但是,在華人社會中,冠禮在中國內地近年受青年人熱捧。在全國各省巿,每逢假期或節日,都能看見年青人身穿瑰麗的華服,在名勝古蹟前拍照留影,並在社交媒體發貼或直播。隨着「漢服潮」蓆捲內地,內地的院校也紛紛替成人學生進行「冠禮」,以確認青年人踏入成年階段,有助青年人對成人身份的認知。隨着中國內地與香港近年文化交流日漸頻繁,「漢服潮」與「冠禮」儀式也漸漸滲入香港校園之中。部分香港中學已經對中六學生進行「冠禮」,設定為每年必須進行的活動,讓學生認知自己已經成年。因此,只要香港重視中華文化的推廣,「巨嬰」問題才有可能解決。

(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