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時」喚醒全城環保意識 維港熄燈逾4000機構響應】
【「地球一小時」喚醒全城環保意識 維港熄燈逾4000機構響應】

第18屆「地球一小時」活動已於昨晚(22日)8時30分在香港舉行,維多利亞港兩岸多座標誌性建築物熄燈一小時,以實際行動支持節能減排,呼籲各界關注氣候變化危機。主辦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表示,今年全港共有超過4,000間公司、機構及大廈參與,創下廣泛參與的紀錄,顯示香港市民及企業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日益提升。
活動開始後,中環摩天輪、國際金融中心(IFC)、環球貿易廣場(ICC)、渣打銀行大廈、青馬大橋及政府總部等多個地標建築紛紛關閉非必要的燈光,平時燈火輝煌的維港夜景瞬間變得低調而沉靜,為地球「喘息」一刻。
「地球一小時」由世界自然基金會於2007年發起,旨在透過簡單的熄燈行動,喚起全球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關注。活動鼓勵個人、企業及機構在指定時間關閉非必要燈光及電器一小時,以減少能源消耗,並反思日常生活中的碳足跡。目前全球有19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今年香港的參與規模尤為壯觀,除商業大廈外,多個政府設施及公共地標亦加入行動,展現全城團結應對氣候挑戰的決心。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董事委員會主席白丹尼在活動中表示,近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例如酷熱天氣、熱夜及強降雨,均與人類活動加劇的全球暖化密切相關。他強調,「地球一小時」不僅是一場象徵性活動,更是一個起點,呼籲市民將節能減排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中,共同為地球的未來努力。
環境及生態局氣候變化專員李學賢在熄燈儀式上致辭時指出,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香港亦不能置身事外。他提到,2023年是全球及香港有紀錄以來最暖的一年,酷熱天氣警告次數屢創新高,熱夜現象更趨頻繁,這些異常天氣無不顯示極端氣候的加劇趨勢。
李學賢進一步透露,香港政府已制定明確的減碳路線圖,透過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及全民減廢四大策略,致力於2035年前將碳排放量從2005年基準減少一半,並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他指出,根據最新數據,2023年香港人均碳排放量已較2014年下降近三成,顯示減排工作已初見成效。然而,他強調,實現長期目標仍需全港市民及企業的共同努力。
參與今次活動的機構涵蓋各行各業,從金融巨頭到中小企業,從政府部門到私人住宅大廈,無不以實際行動響應號召。主辦單位希望,透過活動讓香港市民能意識到個人行動對環境的影響,並將低碳生活理念延續下去。隨著氣候危機日益迫近,這場全城參與的熄燈行動不僅是對地球的承諾,更是對未來世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