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美港人: 幻想的自由與現實的限制】

· 港聞
broken image

當「自由」成為一門生意,當「庇護」變成外交籌碼,港人才驚覺,原來離開只是走進一種冷酷、現實的交易場。

過去數年,部分香港人懷抱對所謂「自由世界」的浪漫幻想,毅然選擇移民美國、加拿大、英國等西方國度,認為只要踏出香港,就能擺脫所謂壓力、擁抱自由。然而,當理想主義遇上現實官僚,政策美辭包裝下的真相慢慢浮現,那些自詡覺醒、追求民主的聲音,在沉默與失望中逐漸蒼白。

以美國的「延遲強制離境」(DED)政策為例,當時美國稱為回應香港局勢而推出的臨時措施,容許特定時間前入境的港人即使逾期居留亦可獲合法身份與工作許可。然而,最近有持DED身份的港人在境內機場、邊境通道、甚至前往美屬地區時遭遇海關嚴格盤查、扣留、甚至搜查手機。這批港人持有合法文件,卻被當作可疑人物處理,連基本行動自由也受到限制,如果這不是赤裸裸的歧視,又會是什麼?

然而,三個一向高調倡議港人自由的海外組織——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自由香港基金會(Committee for Freedom in Hong Kong Foundation)——竟然聯合發出聲明,呼籲居美港人避免出境、減少旅行,以免再次遭遇扣查。這種「斬腳趾避沙蟲」的自我設限,與他們過去鼓吹的「人身自由」、「民主價值」背道而馳。原來口中的自由,只限於原地踏步,能工作但不能移動,能發聲但不能出境。這樣的自由,誰稀罕?

玩弄移民政策的又豈止美國?英國當年推出BNO 5+1計劃,被不少人視為英國對港人的歷史彌補。然而,短短三年後,英國政府便提議將入籍費用大幅調升至£1,500英鎊,並明言「移民應自負成本」。這句話說得坦白——你可以來,但請先付款。你想成為英國人?請先交學費,才考慮是否給予你機會。這是庇護?我只知道要支付。

另一邊廂,加拿大所謂的「救生艇計劃」原意是為港人開一條出路,容許申請工作簽證、再轉永久居民。然而根據最新數字,截至2024年已超過25,000宗申請積壓,處理時間預計要三至四年。而移民部早已預告,將逐年削減配額,並於2026年終止此計劃。由此可見,這艘「救生艇」其實早已超載,不僅難以承載更多人,甚至可能在未來悄然沉沒。

這些政策變化,並非單一事件,而是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西方國家對移民的態度,從來不是基於理想,而是基於利益。當港人對這些國家投以信任與感激時,對方早已在計算成本與回報。他們收容你,是因為你有價值;他們放棄你,是因為你不再符合他們的利益邏輯。

筆者並非反對任何人移民,這是個人選擇,亦是合法權利。但我認為,將他國的移民政策與制度盲目神化,絕非理性行為。

事實上,香港今日的自由,遠比某些自詡為「民主燈塔」的國家來得清晰而實在。市民可以依法享有言論空間、宗教信仰、居住選擇,社會運作有序,經濟活力持續,法治制度仍然穩健而具效率。與其仰望那些在言語上高舉自由旗幟、行動上卻設下重重限制的國度,不如珍惜眼前這個不需靠庇護、不靠假象、而是靠制度穩步前行的城市。

部分港人曾對遠方充滿憧憬,如今卻發現,那些所謂自由的國度,開口講人權,落手就收費;標榜包容,實則設限;承諾庇護,轉眼卻變臉。這不是自由的終點,而是幻象的終結。自由,不應靠他人恩賜,而應建基於一個能自我調整、自我完善的社會。而香港,正正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