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早介入戰爭】

美國崩潰論(二)

· 大衛sir專欄
broken image

美國總統撤謊,猶太裔國務卿無知,眾議院議長是特朗普鐵粉。這樣的局面必然導致美國陷入極度混亂,加劇了民眾的兩極分化。在巴勒斯坦與以色列衝突中,人們對入侵加沙的態度和支持以色列的立場分歧明顯。然而,美國在這次衝突中還犯了一個失策——過早介入。

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像一場烈火,吞噬了整個歐洲。然而,美國卻在1942年底才加入戰爭,讓人不禁想問,為何美國遲遲未出手?

事實上,美國的遲到並非源於冷漠,而是謹慎而明智的選擇。在1940年,馬奇諾防線崩潰,法國淪陷,歐洲大陸上的大戰已經肆虐了三年多。各個戰爭國家的資源和國力都遭到了巨大消耗。這兩年多的時間,美國給自己留下清楚的戰場局勢,精心計畫下一步的行動。

美國針對性的行動,讓這個國家能夠在戰爭的尾聲發揮最大的作用,收拾殘局。就像是「冷手執到熱煎堆」,時機一到,就如火般燃燒起來。

很多人認為美國軍力強大,但我覺得他們更擅長蝦蝦霸霸、欺軟怕硬。二戰期間,戰場上的傷亡人數就能看出端倪:前蘇聯軍隊傷亡1,300萬,德國350萬,英國45萬,義大利33萬,法國25萬,而美國卻只有13.5萬。問問大家,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的時機選擇得漂亮嗎?他們的傷亡人數竟然比法國這個早在1940年就投降了的國家還要低。美國的參戰時間晚,但獲利卻巨大,他們有條不紊地接手了英國戰前的霸權地位。 

美國在19291933年經歷了經濟大蕭條,而羅斯福運用凱恩斯主義的政策成功地重振了美國經濟。然而,最關鍵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才真正幫助美國擺脫了困境。在戰爭初期,美國以中立國的身份成為了全球市場上炙手可熱的軍火、能源和糧食供應國。這種地位使得美國賺得盆滿缽滿,因為只有有錢才能夠打勝仗。事實上,美國從戰爭中獲得的利益是非常巨大的。除了石油、鋼鐵、步槍和戰鬥機等軍事物資外,其他盟國如英國、法國以及軸心國的日本和德國都成為了美國的買家。全球化的商業關係,使得只要選擇正確的中立立場,就能夠大肆賺錢。

這次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拜登上臺以來已經輸了三場戰爭!第一場是阿富汗戰爭,第二場是俄烏代理人戰爭,第三場是與中國的全面戰爭(為什麼說是全面戰爭,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聊)。現在的巴以衝突是美國必須介入的第四場戰爭。當以色列向哈馬斯宣戰時,美國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持的國家、第一時間派遣兩艘航母、第一時間提供軍事援助、第一時間派遣布林肯訪問以色列,而拜登還親自到訪以色列,全力支援以色列的行動,毫不保留。問題是,無論誰最終獲勝,美國都無法擺脫責任。無論結果如何,歷史會說:這是一場由美國全力支持的不義之戰。

114日,布林肯第三度訪問中東,首站以色列。作為以色列的宣導者,全世界都在關注這一行程!第6次中東戰爭即將爆發,已有國家與以色列斷交,並召回大使,美國也無法置身事外。以色列必然會繼續猛烈攻擊,超過70%的死亡者都是老弱婦孺,明顯違反國際戰爭法。更甚的是,加沙平民將被迫逃往西奈半島,進入一個更大卻沒有資源的"露天監獄"!如果阿拉伯國家決意要出兵,美國會選擇介入還是保持不干涉?

局勢變幻莫測,哈馬斯能堅持多久將成為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願上天保巴勒斯坦人民……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