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博弈】中國“工業黃金”鉗制下的美國戰略困局

· 國際,趙處機專欄
broken image

一、重稀土分離技術:中國鎖死全球供應鏈的“終極密碼”

稀土並非中國獨有資源,全球已探明儲量中,中國占比約34%-40%,但其戰略價值核心在於“輕稀土易得,重稀土難求”的產業格局。中國通過數十年政策扶持與技術積累,構建了全球唯一完整的稀土產業鏈,尤其在中重稀土分離技術上形成絕對壟斷。

1. 技術壁壘的“護城河”:

全球99%的重稀土分離產能集中在中國。以鏑、鋱為代表的重稀土是製造F-35戰鬥機電機、核磁共振儀永磁體的核心材料,而中國通過自主研發的“離子型稀土礦浸取工藝”和“稀土萃取劑合成技術”,將稀土氧化物提純率提升至95%以上。相比之下,美國MP Materials公司雖能開採輕稀土,卻因缺乏重稀土分離能力,被迫將精礦運往中國加工,最終形成“中國提純—返銷美國”的產業鏈閉環。

2. 政策與市場的雙重絞殺:

2024年4月,中國對釤、釓、鋱等7類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直接掐斷美國軍工複合體的“命脈”。美國防部評估顯示,87%的武器系統供應鏈依賴中國稀土加工環節,F-35戰機單架需消耗408公斤稀土材料。即便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試圖在德州建設分離廠,其投產時間表仍遙遙無期,且仍需將中間產物運往中國精煉。

二、伴生礦難題:資源稟賦與工業體系的“天然捆綁”

稀土元素多為伴生礦,其提取高度依賴特定工業體系的副產品。以鎵為例,全球90%的鎵產自中國鋁業電解鋁的廢渣提純,單獨開採鎵礦既無經濟性亦無技術可行性。這種“工業共生”模式使得西方試圖繞過中國建立獨立供應鏈的難度倍增。

1. 成本與環境的雙重枷鎖:

美國曾試圖重啟加利福尼亞芒廷帕斯稀土礦,但環保法規與放射性廢料處理成本令企業望而卻步。MP Materials耗時15年才恢復開採,且仍需將礦石運往中國提純。反觀中國,通過規模化生產與政策補貼,將稀土精煉成本壓縮至美國的1/3,形成“低價傾銷—擠垮對手—鞏固壟斷”的迴圈。

2. 技術封鎖的“多米諾效應”:

中國2023年發佈的《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將稀土萃取分離工藝、永磁體製備技術列入禁運清單。這意味著即使美國獲得海外稀土礦,若缺乏中國技術授權,仍無法實現高純度提取。

三、美國供應鏈重構的“不可能三角”

特朗普政府成立“戰略性稀土工作委員會”,試圖通過關稅保護、礦產協議與財政補貼重建本土供應鏈,但面臨技術缺口、時間成本、市場邏輯三重困局。

1. 技術代差難以跨越:

美國稀土加工企業MP Materials投資10億美元建設的德州工廠,預計2025年稀土磁鐵年產量僅1000噸,不及中國單日產能的1/3。更致命的是,其輕稀土分離尚未完全商業化,重稀土提純更無時間表。

2. 資本與時間的博弈:

即便美國無限注資,從探礦、建廠到量產至少需15-20年。力拓集團在美投資30億美元開發的稀土專案,因環境許可爭議至今未投產。而中國憑藉現有產能,可隨時通過配額調整擠壓對手生存空間——2023年中國稀土產量24萬噸,占全球68%,且冶煉分離指標年增20%以上。

3. 市場邏輯的悖論:

美國企業不願為本土高價稀土買單。2010年日本企業在美國建設的磁鐵工廠,因成本過高被中國供應商擊垮,最終設備封存廢棄。MP Materials雖獲五角大樓4.5億美元補貼,但2024年淨虧損6500萬美元,長期債務高達9億美元,商業可持續性存疑。

四、霸權護持與中國優勢的“時間視窗”

中國能否永久主導稀土產業?潛在挑戰者與美國的反制路徑需從資源、技術、地緣三方面評估:

1. 挑戰者的可能性:

- 澳大利亞:擁有全球8%稀土儲量,萊納斯公司在馬來西亞建設重稀土分離廠,但產能有限且依賴中國技術。

- 巴西、越南:稀土儲量豐富,但缺乏精煉能力,越南唯一精煉廠因稅務問題關停後,全球重稀土加工重回中國壟斷。

2. 美國的“B計畫”:

- 盟友捆綁:通過《礦產安全夥伴關係》(MSP)拉攏日、澳、加等國,分散供應鏈風險,但短期內難替代中國產能。

- 技術替代:DARPA資助“稀土無磁電機”研發,試圖繞過永磁體依賴,但技術成熟度至少需10年。

- 資源掠奪:特朗普推動與烏克蘭、剛果(金)的礦產協議,但烏東礦區被俄控制,剛果鈷礦協議因安全條件僵持。

結語:稀土博弈的“戰略耐力賽”

中國憑藉全產業鏈優勢與政策工具箱,將稀土轉化為地緣政治杠杆。美國若想破局,需在技術突破、盟友協作與資源爭奪中尋找平衡,但其國內政治極化、資本短視與環保桎梏,註定這是一場“以十年為刻度”的漫長博弈。而中國真正的底牌,或許並非資源儲量,而是持續反覆運算的技術霸權與對全球綠色轉型需求的精准把控——稀土不僅是“工業黃金”,更是通向未來產業的“鑰匙”。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