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關鍵助力】

2025年2月4日

在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的時代浪潮下,2015年,中國高瞻遠矚地啟動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這一戰略承載著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華麗轉身為“制造強國”的宏偉願景,不僅深度影響著中國在全球制造業格局中的站位,更關乎國家未來經濟的穩健、可持續發展。截至2023年,該戰略在多個前沿領域成果斐然,卻也面臨著重重挑戰。香港,憑借其得天獨厚的“一國兩制”制度優勢、豐富多元的國際化資源以及與內地水乳交融的緊密聯系,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推進進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多維賦能的關鍵角色。尤其在美國挑起關稅爭端等外部壓力持續加碼的背景下,香港的角色轉型與功能升級顯得尤為關鍵,成為中國制造業突破困境、邁向高端的重要支撐力量。

一、《中國制造2025》戰略:成績與困境並存

(一)矚目成就

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中國已然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領航者,2023年銷量占全球份額超60%,比亞迪等行業翹楚在電池技術革新與國際市場拓展方面成績卓著;高鐵網絡持續延伸,不斷刷新著中國速度,國產C919客機於2023年正式投入商業運營,標志著中國航空制造業邁向新高度;中國連續多年穩坐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寶座,本土企業在核心零部件領域逐步實現國產替代,打破國際壟斷。信息技術與半導體領域,中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華為、中興在標準制定與基站部署中發揮主導作用;盡管遭遇美國技術封鎖的重重阻礙,中芯國際仍成功實現14納米芯片量產,長江存儲在NAND閃存領域奮力追趕,不斷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綠色能源與新材料領域,中國光伏組件產量占據全球80%以上的份額,風電裝機容量雄踞全球第一,寧德時代、比亞迪在動力電池領域一騎絕塵,鈉離子電池等新興技術穩步邁入產業化階段。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國產PD - 1抑制劑等創新藥成功走向國際市場,聯影醫療的醫療影像設備逐步打破進口產品的長期壟斷。

(二)政策扶持與研發投入升級

2022年,中國研發經費占GDP比重攀升至2.55%,重點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等資本工具充分發揮撬動作用,有力推動了產業鏈的整合與優化。

(三)重重挑戰

外部層面,美國揮舞技術制裁與關稅大棒,致使半導體、高端機床等關鍵產業鏈受阻,華為等眾多科技企業被迫艱難調整供應鏈;關稅戰更使大量“中國制造”產品出口成本飆升,國際市場份額嚴重縮水。內部來看,結構性短板突出,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不足30%,企業創新動力亟待激發,中小企業在核心技術研發投入上捉襟見肘。國際競爭與市場壓力交織,歐盟等經濟體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發起反補貼調查,光伏、電動汽車出口遭遇貿易壁壘;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倒逼企業自動化轉型,但中小企業因資金、技術等難題,轉型之路困難重重。

二、美國關稅陰霾下,香港的變革與“一國兩制”效能進階

美國發動的關稅戰對中國制造業出口造成強烈沖擊,在此嚴峻形勢下,香港依托“一國兩制”獨特優勢,展現出強大的應變能力與創新活力。

(一)貿易中轉樞紐的叠代升級

香港作為國際知名自由貿易港,憑借獨立關稅區地位,成為“中國制造”產品規避關稅壁壘的關鍵中轉樞紐。通過引入先進物流管理系統、優化通關流程,大幅提升貿易服務效率,有效幫助內地企業降低因關稅增加帶來的成本負擔。部分原本直輸美國的產品,經香港轉口貿易,巧妙利用香港接軌國際的貿易規則與靈活政策,成功緩解關稅沖擊。同時,香港積極投身區域經濟合作,與多個國家和地區洽談並簽署更具優惠性的貿易協定,為內地產品開辟新的國際市場渠道,進一步分散美國關稅風險

(二)金融創新賦能制造業抗壓前行

香港金融市場在應對美國關稅挑戰中持續創新。一方面,為緩解內地制造業企業資金周轉壓力,金融機構針對性開發關稅延遲支付貸款、出口信用保險融資等特色金融產品,為企業提供及時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加大對內地制造業企業技術升級的金融扶持力度,鼓勵企業通過提升產品附加值來對沖關稅成本。香港風險投資機構對內地新能源汽車企業智能化技術研發項目的投資顯著增加,推動企業產品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降低對價格優勢的過度依賴。

(三)科技合作與人才交流的深度融合

面對美國關稅與技術封鎖雙重壓力,香港高校和科研機構與內地合作愈發緊密。香港憑借國際化科研環境與優厚人才政策,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匯聚,共同攻克制造業關鍵技術難題,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削弱因關稅導致的價格劣勢影響。在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領域,香港高校與內地企業聯合開展系列科研項目,加速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落地,大幅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助力企業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

三、香港:《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多面引擎

(一)金融與資本的強力支撐

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擁有高度成熟的資本市場,為內地制造業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搭建起低成本融資的便捷橋梁。寧德時代、中芯國際等行業巨頭通過香港資本市場成功募資,為技術研發與產能擴張注入強大資金動力。借助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金融合作機制,香港積極引導國際資本流向新能源、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其私募基金和風險投資機構踴躍參與內地高端制造項目的早期投資,助力企業茁壯成長。

(二)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的高效對接

香港高校在人工智能、材料科學、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研究實力雄厚,與內地企業廣泛共建聯合實驗室或技術轉化中心。香港科技大學與商湯科技攜手推動AI技術產業化,便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成功典範。香港作為國際技術轉移的關鍵樞紐,幫助內地企業精準對接海外先進技術,有效規避部分技術封鎖風險,為內地制造業技術升級開辟新路徑。

(三)專業服務與國際化網絡的堅實保障

香港健全的法律體系和權威的國際仲裁服務,為內地企業提供全方位知識產權保護與技術授權談判支持,大幅降低企業“出海”的法律風險。其發達的物流網絡和自由貿易港地位,助力“中國制造”產品高效打入國際市場,比亞迪通過香港港口出口電動汽車至歐洲,便是生動例證。香港國際化的城市環境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紛至沓來,通過“大灣區人才計劃”,源源不斷為內地制造業輸送工程師、管理人才等優質人力資源。

(四)區域協同與大灣區融合的深度實踐

在產業鏈分工協作上,香港專注於研發、設計、融資等高附加值環節,深圳、東莞等大灣區城市則承擔制造重任,形成“香港研發 + 內地轉化”的高效協同模式,香港科技園與深圳前海合作共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為區域協同創新的標桿。通過大灣區政策創新試點,有力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與跨境技術合作,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五)應對挑戰的關鍵角色擔當

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和國際化企業資源,使其能夠作為“中立平台”,協助內地企業突破限制,采購受限設備或技術。香港接軌國際的綠色金融標準,通過發行ESG債券,為內地制造業綠色升級提供關鍵資金支持,助力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2023年香港:精準發力,突破瓶頸

(一)關鍵發力方向

構建硬科技融資生態圈,聯合國家大基金二期設立規模達500億港元的“粵港澳尖端技術基金”,精準投資光刻機雙工件台、EDA工業軟件等制約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創新知識產權金融工具,推動內地企業專利在香港實現證券化融資,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打造跨境技術轉化閉環,建立“前研後產”協同鏈,香港高校與東莞松山湖中試基地緊密聯動,將研發周期大幅縮短;布局“離岸研發飛地”,香港科技園在荷蘭埃因霍溫設立分支機構,吸引海外頂尖工程師團隊參與國產光刻機子系統開發,突破技術瓶頸。主導新興產業標準制定,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聯合華為全力建設全球首個6G太赫茲通信試驗網,搶占6G技術話語權;香港品質保證局推出“零碳工廠”認證標準,建立綠色制造認證體系,引領制造業綠色發展潮流。

(二)突破瓶頸舉措

破解技術合規與創新效率的矛盾,香港律所創新開發“技術合規沙盒”,為內地企業量身設計“去美國化”供應鏈路徑,確保企業在合規前提下高效創新。實現市場化運作與舉國體制的有機協同,探索“揭榜掛帥”新模式,特區政府發布關鍵技術需求清單,面向全球團隊公開競標,勝出者獲內地市場準入承諾,激發全球創新資源參與中國制造業發展。解決短期商業回報與長期技術攻堅的沖突,創新“風險共擔”投資模式,香港私募基金與內地政府共建“硬科技母基金”,對長周期項目實行“前五年免息 + 後端分成”,引導資本長期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技術研發領域。

五、未來展望:香港助力中國制造邁向全球巔峰

展望2025年,香港有望實現三大飛躍:成為全球半導體設備二次研發、工業軟件本地化適配的核心技術轉化中樞,為中國半導體產業自主可控發展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在智能汽車通信協議、工業互聯網數據安全等新興領域,構建“中國標準 - 香港認證 - 全球應用”的標準輸出體系,提升中國制造業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通過戰略儲備關鍵原材料、構建全方位備份供應鏈網絡,成為提升中國制造產業鏈韌性的風險對沖樞紐,增強中國制造業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

在全球技術政治化、貿易保護主義甚囂塵上的覆雜國際形勢下,香港已成功超越傳統資本中介角色,蛻變成為撬動中國制造升級的核心戰略支點。美國關稅背景下,香港積極求變,持續深挖“一國兩制”潛力,通過金融工具創新、技術轉移機制突破與規則體系重構,全力助力破解“卡脖子”困局,在重塑全球創新版圖中充分彰顯“一國兩制”的獨特制度優勢與強大生命力,這對於中國在高端制造領域實現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歷史性跨越意義深遠。正如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在新春招待酒會上所強調,世界局勢越是動蕩,香港越要保持敏銳,管治團隊需時刻警惕,社會輿論應保持理性,全體市民應齊心協力。續寫新時代香江傳奇,香港要堅守“一國兩制”、《憲法》和《基本法》的憲制秩序,秉持守正創新理念,敏銳洞察、主動適應、積極引領時代變化,做到“變中取勝”。背靠祖國強大後盾,香港應充分發揮“內聯外通”優勢,強化國際化特色,在大灣區協同發展中,與廣州、深圳等城市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繁榮。香港發展潛力巨大,政府擔當與社會力量緊密結合,將爆發出無窮創新活力。未來,進一步深化大灣區協同機制,充分發揮香港“超級聯系人”角色,將其轉化為“創新加速器”,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順利實現、助力中國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的關鍵路徑。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