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共克時艱的均衡策略
在全球經濟波動與香港本地社會結構性挑戰交織的複雜背景下,2025年財政預算案秉持「穩民生、促轉型、築未來」的核心宗旨。它不只是一份簡單的財務規劃,更是一份兼顧當下與長遠發展的行動綱領。在保障基層民眾基本權益的同時,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確保財政可持續性,力求在各方利益訴求中找到平衡點。筆者在該方案融合了短期紓困措施與中長期結構性改革,希望建議通過精準的資源投放、高效的市場化協作以及嚴格的制度化財政紀律,全面回應青年、中產、企業以及長者等不同群體的多元需求,致力於為香港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筆者的建議如下:
一、聚焦基層與長者:加固社會安全網
(一)升級長者出行支持體系
現行的「2元乘車優惠」將分階段優化調整:
- 65歲及以上長者:乘車優惠金額上調至2.5至3元,且繼續維持無上限補貼,全力保障長者出行自由,讓他們能便捷地參與社會活動,豐富晚年生活。
- 60至64歲群體:每月補貼設定1000元上限,在滿足這部分人群出行需求的同時,有效防止資源濫用,確保公共資源合理分配。
- 兩年一檢機制:結合通脹率與交通成本等因素,定期對補貼政策進行調整。2027年將啟動首次全面檢討,依據實際情況靈活優化補貼標準,確保政策的科學性與適應性。
配套措施:借助「智方便」與八達通的綁定功能,實時監控異常使用模式,大幅節省行政成本,提升補貼發放的精準度與效率。
(二)拓展基層生活保障範疇
- 短期紓困:針對月收入低於2.5萬的家庭,提供額外每月500元的交通補貼,為期一年,緩解其生活壓力,助力家庭正常運轉。
- 長遠扶貧:將「在職家庭津貼」提高10%,並把申請流程簡化為線上一次性提交,讓符合條件的家庭更便捷地享受政策福利,有效提升脫貧成效。
- 社區支援網絡:額外增撥3億資金給地區社福機構,著重針對獨居長者提供到戶醫療及膳食服務,讓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也能享受到貼心關懷,安度晚年。
二、助力青年與中產:減負與賦能雙管齊下
(一)全方位支持青年發展:從住房到就業
- 住屋:新增5000個「青年宿舍」單位,租金設定為市價60%,大幅減輕青年住房負擔;擴大「首置貸款」計劃,利率下調0.5%,助力青年實現購房夢想,紮根社會。
- 就業: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名額擴充,為青年提供更廣闊的就業平台,或為在大灣區工作的年輕人提供跨境交通津貼,解決他們在大灣區就業的後顧之憂。
- 創業:設立10億「青年創科基金」,政府按1:1比例對私人投資進行配對,重點扶持綠色科技與數碼轉型項目,激發青年創業活力,為香港培育新興產業力量。
(二)為中產減壓:稅務優化與職業彈性
- 薪俸稅改革:基本免稅額提高至15萬,首50萬應課稅收入稅率降至2%,讓月入4萬以上家庭切實受益,增加可支配收入。
- 教育開支扣稅:子女本地及海外教育開支扣稅上限增至每年12萬元,減輕中產家庭教育負擔,助力子女成長發展。
- 半職就業計劃:鼓勵企業為中產提供彈性工作模式,政府補貼企業30%薪金成本,為期兩年,幫助中產平衡工作與生活,提升職業幸福感。
三、扶持中小企:紓困與轉型協同推進
(一)落實即時紓困舉措
- 租金補貼:受經濟波動影響的零售、餐飲行業,可獲得每月1.5萬元補貼,最長可達六個月,幫助企業緩解資金壓力,維持正常運營。
- 出口信用保險:政府擔保比例由70%提升至80%,保費補貼50%,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助力企業大膽拓展東盟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
(二)推動數字化與綠色轉型
- 智能升級資助:中小企購置雲端服務、自動化系統,可申領50%成本補貼,上限10萬元,加快企業數字化進程,提升運營效率。
- 碳中和支援:企業安裝太陽能設備可獲20%稅務抵免,上限50萬元,引導企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開源節流:重塑財政紀律
(一)優化公共支出結構,嚴格節流
- 公務員薪酬調整:全體公務員凍薪一年,預計節省約3億開支,在特殊時期凝聚共識,共克時艱。
- 高層捐薪機制:首長級官員、政治委任官員及立法會議員每月捐出10%薪金至「民生支援基金」,用於緊急援助項目,彰顯責任擔當,傳遞社會正能量。
- 檢討編制:簡化內部流程,精簡和合拼架構。
(二)多元稅收與市場協作,積極開源
- 奢侈品消費稅:針對車價300萬以上汽車、單件50萬以上珠寶徵收5%稅,預計年增收15億,調節消費結構,增加財政收入。
- 資產增值稅:非自住物業持有三年內出售,按利潤徵收10%稅,預計年入20億,穩定房地產市場,抑制投機行為。
- 公私合營(PPP):北部都會區基建引入私人投資,政府以土地優惠替代現金補貼,降低財政負擔,充分發揮市場活力,推動區域建設。
五、著眼未來:科技、銀髮與大灣區
(一)創新科技與綠色經濟
- 科研撥款倍增:研發開支佔GDP比例提高至2.5%,重點投資人工智能、生物醫療及氫能技術,提升香港科技實力,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
- 綠色金融樞紐:發行200億專項債券,推動零碳建築與電動交通網絡建設,打造綠色香港,引領可持續發展潮流。
(二)銀髮經濟:挖掘長者潛力
- 產業孵化:撥款5億成立「銀髮經濟發展基金」,資助企業開發智能健康監測、無障礙旅遊產品,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
- 技能再培訓:長者報讀數碼課程全額資助,並提供每月2000元學習津貼;企業聘用退休專業人士任導師,可獲5000元月薪補貼,實現長者價值再利用,促進代際交流。
(三)大灣區深度融合
- 跨境民生便利:擴展醫療券至大灣區三甲醫院,試點養老金跨境提領,讓香港居民在大灣區享受更優質的生活服務。
- 產業協同園區:與深圳合建「科技產業園」,共享數據中心與實驗室資源,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實現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六、財政整固三步曲:三年結構性改革(2025 - 2028)
(一)觸發機制
若年度財政赤字佔GDP比率未降至0.5%,自動啟動下一階段節流措施,確保財政健康穩定。
(二)階段性目標
- 2025 - 2026年:削減總開支1%(約70億),通過凍結非緊急招聘、整合重疊部門等方式,優化資源配置。
- 2026 - 2027年:累計削減2%,進一步壓縮公營機構高層開支、管控基建超支,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 2027 - 2028年:累計削減3%,推行公共服務使用者付費、強化外判競價機制,建立長效財政管理機制。
(三)豁免保障
基層福利、醫療教育、科創與綠色投資不受削減影響,保障社會民生與長遠發展的核心需求。
七、執行保障:透明化與社會參與
(一)獨立監察機制
成立跨專業「財政效益委員會」,每季度審查政策成效並公開報告,確保政策執行不走樣,接受社會監督。
(二)數字化儀表盤
實時追蹤各部門開支節省、稅收進度及民生指標,強化公眾監督,讓財政運行在陽光下。
(三)民意參與平台
推出「預算案線上論壇」,市民可對開支項目優先排序(如「縮減燈飾工程vs.保留長者福利」),充分聽取民意,提升決策科學性。
結語:在挑戰中夯實發展根基
筆者希望在本預算案摒棄傳統「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轉向精準施策與制度創新,希望做到既有效緩解當下民生壓力,又為經濟轉型與財政健康筑牢根基。通過「民生保底、市場激活、紀律約束」三維框架,香港有望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穩步邁向包容且可持續的未來,實現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的美好願景 。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