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解散已成定局,民主黨切勿再拖延時間】

筆者:天行健

2025年4月14日

近日,民主黨召開特別會員大會,通過授權中委會處理解散及清盤事宜。據黨主席羅健熙表示,會上有超過一百一十名黨員參與或授權出席,當中接近九成贊成推動解散。然而,會後至今,黨內仍未能提出明確的解散時間表。無論是程序處理、言辭回應,還是實際行動,均顯示出明顯的拖延與猶疑,令人質疑這是否又一次「拖字訣」。

解散呼聲高漲,卻遲遲未見實行
從會員大會的授權結果可見,黨員內部對解散已有高度共識。羅健熙亦坦言,大多數黨員認為解散已是無可避免的方向。然而,他在會後卻未能交代具體進度,只稱仍需時間物色法律與會計專業人士,並無法預計清盤完成時間,亦未能保證能否於今年內完成相關程序。

這種拖延姿態,實際反映出一個政黨在失去核心價值與社會支持後的無力與迷失。解散本非難事,真正困難的,是勇於面對過去所犯下的錯誤,並承擔應有責任。

倒行逆施三十載,惡行歷歷在目
民主黨之所以淪落至此,與其長年偏離基本法原則、破壞「一國兩制」框架密不可分。早於九七前後,其領導層已多次以「民主」之名挑戰中央,對國家安全議題持敵對態度。

2014年非法「佔中」爆發前,時任黨主席劉慧卿就曾揚言,若中央設立普選門檻,民主黨將聯同佔中發起人推動行動。其後,多名黨內重量級人物更親身參與佔領行動,對社會秩序構成嚴重衝擊。

2019年黑暴期間,民主黨更進一步成為煽動者與協作者。林卓廷在元朗衝突事件中涉嫌參與暴動,最終被法院裁定罪成。其他黨員如許智峯、黃碧雲、胡志偉等,亦於國安法實施後繼續發表反中言論,部分更選擇潛逃,逃避法律責任。

這些行為,已徹底背離其作為建制政黨的定位,亦證明民主黨無助社會發展。

應盡早劃下句號
今日的民主黨,既無實質政治影響力,亦無清晰前景。羅健熙本人亦承認,難以找到願意接手清盤工作的專業人士,黨內資產的處理亦未有具體安排。即使表示打算將剩餘資金捐贈予「理念相近」團體,亦未有明確對象或進度,顯示黨內早已陷入管理真空。

在此局面下,繼續維持黨的架構已無意義,僅屬形式。既然大多數黨員皆傾向解散,黨內領導層理應以負責任態度,儘快完成清盤程序,停止無謂拖延,避免進一步浪費社會與公眾資源。

社會早已判決,歷史自有公論
民主黨過去種種作為,早已廣為人知。該黨長期以「民主」作掩飾,實則從事破壞行為,並多次在議會內外阻撓施政,癱瘓管治運作。市民對其早已失望透頂,已不再寄望其能有所貢獻。

若仍堅持維持其存在,只會進一步拖累黨內成員的政治前途,並誤導社會以為該黨尚有重整旗鼓之可能。民主黨若尚有一絲政治智慧與責任感,應正視現實,坦然接受歷史的審判,儘早退出政治舞台,為其歷史角色劃上句號。

切勿苟延殘喘
政黨解散,從來不只是組織形式上的終結,更是其政治立場與行為被歷史與民意所否定的結果。民主黨多年來背道而馳,最終走到今日田地,正是其言行不一、罔顧社會民意的必然結果。

若仍妄圖苟延殘喘,只會進一步削弱其歷史形象,將錯誤延續至最後一刻。此刻,最明智的選擇,是承認失敗,果斷離場。香港社會不再需要一個失去方向與信任的政治組織,未來的發展亦不應再被其所牽制。

民主黨,是時候結束了。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