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最熱烘烘的話題,一定是長和集團宣佈以228億美元將旗下遍佈23國、共43個港口的資產出售給美國貝萊德集團,筆者認為這場被包裝成「普通商業交易」的跨國併購,實質已成為中美戰略博弈中的關鍵節點。尤其是涉及巴拿馬運河兩大核心港口的易主,不僅意味著全球貿易咽喉要道的控制權轉移,更可能使中國在國際航運版圖中陷入被動。因此這絕非單純的資本運作,而是直接關乎14億中國人經濟安全與國家利益的戰略抉擇。
作為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全球貿易動脈,巴拿馬運河每年承載著4.23億噸貨物與近萬艘船舶的通行。其兩端港口克里斯托瓦爾與巴爾博亞,如同控制血管的關鍵閥門:每開合一次閘門即收取超百萬港元過路費,中國貨輪每年在此支付的通行費高達百億人民幣。長和集團自1997年取得這兩大港口25年特許經營權,本可持續掌握至2047年,卻在特朗普威脅要收回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後倉促脫手。這筆交易本質上,是將全球每年6%海運貿易的戰略樞紐,拱手讓予正對中國實施全面圍堵的美國資本。
有人或會主張商人「在商言商」沒有錯,筆者認為如果是無關影響國家的生意,比如賣一個玩具廠,買一棟商業廈,當然可以「在商言商」,然而此類跨國併購從來不是純粹的市場行為。正如美國有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常年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中資收購,日本製鐵收購美國鋼鐵遭拜登政府否決,這些案例證明,當交易涉及戰略資產時,「在商言商」只是虛幻口號。
值得留意的是2024年12月美國《船舶法案》出爐,提出「禁止對中國籍船舶、中國實施運營船舶施行豁免噸位稅和燈塔費。」;2025年2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出擬對中國啟動「301調查」,擬對中國船舶徵收每次百萬美元港口費。如今而今美國貝萊德收購長和港口,意味著當43個港口199個碼頭落入美資手中,到時不論是中國船舶、還是中國船廠建造的外國船舶,只要進入這些港口碼頭,或將被額外徵收噸位費及百萬美元港口費。
特朗普政府對巴拿馬運河的野心,體現著美國重塑全球貿易規則的企圖。通過操縱巴拿馬政府對長和港口啟動「審計」,配合公開威脅,美方成功迫使李嘉誠低價出售核心資產。這種「法律戰+經濟脅迫」的組合拳,與TikTok在美國的遭遇、扣押孟晚舟、制裁華為等操作如出一轍,問題是如果一受壓即範,中國企業還能在國際抬頭嗎?國家安全、尊嚴又放在哪裏?更危險的是,特朗普政府反覆無常,其態度亦表明將對中國極限施壓,一旦如此重要的巴拿馬運河港口易手給美國公司,當美國政府將港口控制轉化為「對華貿易戰」武器時,所有中國及香港貨船都將被迫支付更高昂的「過路費」,這除了將使中國耗費數十年建構的造船業優勢化為烏有,更會令香港業界受嚴重影響,連鎖效應下許多人生計必然會受影響,李嘉誠在香港發跡,理應為香港人著想。
長和決策層的「去政治化」思維,暴露出部分港資巨頭在國家戰略意識上的嚴重短視。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企業,長和在面對美國脅迫時,若能提前與中央政府溝通,完全可能通過國資接盤方式,既保全商業利益,又維護國家利益。遺憾的是,李嘉誠選擇「避險優先」的傳統策略,致使價值過百億港元的運河年收益與戰略主動權雙重流失,更是莫視國家的利益。連筆者都想到的問題,作為香港首富的李嘉誠真的想不到嗎?這明顯已是大是大非問題,遠非生意問題。再者,屈從於美國打壓的套利,無異於把武器交向敵人,絕對要三思而後行。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