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第10個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馮煒光

國安教育從歷史入手|融入至各人行為準則

2025年4月15日

第10個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有感

4月15日是第10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過去十年,尤其2020年《港區國安法》生效後,確實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強調國家安全,已被大眾視為應有之義。筆者猶記在2014年「非法佔中」後,當時若穿上有「中國」字樣的衣服上街,隨時引來奇怪的目光。那時候的黃絲甚為囂張,他們對國家抱有強烈敵意。黃絲最終在2019年時大爆發,出現了當年8月3日在尖沙咀海旁扔國旗落海,以至在商場內侮辱國旗等不堪入目的惡行。

俱往矣,今天在「國安雙法」的震懾下,黃絲不敢再放肆。我們愛國人士也可以堂而皇之穿上有國旗或中國字樣的服裝上街。這是一個重要轉變。愛國成為天經地義,理直氣壯的行為,不用再擔心被黃絲怒目而視。至於在2014年間本土派對內地同胞的「踢喼」等劣行,也不復見。套用中聯辦主任鄭雁雄的用語:香港終於有中國香港的樣子。

然而近日有關長和實業擬出售其全球40多個港口給美資的事件,也凸顯了香港由於歴史原因,對整體國家安全觀,仍未有透徹了解。國家安全不光是我們常說的政治安全、軍事安全和國土安全,從整體國家安全觀視之,至少還有以下17 個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極地安全、生物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數據安全等等。而出售港口的交易,顯然和我國的海外利益安全和經濟安全有關。在評論這宗交易時,有論者以「在商言商」來理解此事,這種觀點顯然沒有把習近平提出的整體國家安全觀考慮進去。不管賣港口交易如何落幕,此事是一個很好的教材,告訴港人尤其年輕人,全世界的商人都會有祖國。企業進行國際化買賣時也要把國家的海外利益安全作為決策時的考量。

教育是潛移默化,細水長流的工作。經歴過2019年之亂後,市民對國家安全經常掛在口邊,但能否成功內化,成為港人尤其年輕人的行為準則,有待考察。這方面需要在年輕人在身份認同上下功夫。國家安全教育不光是「填鴨式教育」,還需要從歴史層面來論述香港和中國的關係。深水埗的李鄭屋古墓雖然沒有什麼驚世文物,但也足以證明香港和內地一衣帶水的關係。遠自2000年前的東漢,中國人便在香港活動並有墓葬。新界西邊有屯門這個地方,這是源自唐朝時屯兵於此,以便保護珠江口的往來船隻。九龍城有宋皇台是因為相傳南宋末年宋帝昺曾到此避禍。香港和內地的關係源遠流長,至少有2000 年歴史,只是1842年開始才被迫脫離母體155年。155年和2000年相比,只是歴史的一瞬。因此黃絲港人刻意把「港人」和「中國人」的身份對立,以此來倡議「去中國化」,是站不住腳的,是逆歴史而動的。故此香港人主動維護國家安全是應有之義。因為香港從來都是中國的一部份,港人是中國人一份子。這等同美國的紐約人相對其他地方美國人是有分別的,但紐約人從來不會視自己為非美國人,從來不會「去美國化」,更不會仇視自己的國家,侮辱自己的國旗。 若不從歴史、血緣和文化來論述香港人的身份由來,便很難讓年輕人能把國家安全完全融入其行為準則。

香港推廣國家安全教育宜從釐清歴史脈絡入手。有關方面宜從一個歴史長河的角度來讓年輕人反觀香港,從歴史角度告訴年輕人:香港人從來都是中國人一份子。這樣推廣國家安全教育,或許會更能事半功倍。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