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真人版 極端政治正確令票房仆直!?】

broken image

迪士尼耗資2.5億美元打造的真人版《白雪公主》,上映兩週全球票房僅收1.37億美元(約10.7億港元)。這部改編自1937年經典動畫的電影,從選角爭議到劇情都引發連環公關災難,最終在香港與全球市場雙雙遭遇滑鐵盧。

過度政治正確 拉丁裔白雪公主
「膚白如雪」本是角色核心設定,迪士尼卻大膽起用拉丁裔演員Rachel Zegler,此舉猶如點燃文化戰爭導火線唔少網民都質疑「Snow White變Brown White」,亦是觀眾對《白雪公主》真人版最不滿的部分,痛批「摧毀童年記憶」。

女主角失言風波
Zegler的爭議言論堪稱票房毒藥,她不僅在社交平台爆粗鬧特朗普,更指原版《白雪公主》動畫「觀念老舊」,亦公開批評原版王子是「跟蹤狂」。這些發言被保守派媒體無限放大,形成「討厭Zegler=抵制電影」的網絡效應。

覺醒文化反噬:當多元包容變成說教工具
而故事中的七個小矮人向來都是一大重點,不過在這次的真人版中,迪士尼原本宣布不會沿用原版設定,而是改為「多元化的魔法生物」,避免對侏儒症患者有不友善影響。迪士尼的決定遭到不少侏儒症演員反對,就連《權力遊戲》演員Peter Dinklage都狠批「根本沒有解決任何問題」,最後官方才宣布會保留部分小矮人角色。另外,電影裡充滿「女性自立」說教台詞,被觀眾嘲諷為「政治正確教科書」。

經典魔改觸怒基本盤
刪除白馬王子、新增原創男配角等改動引發原著粉強烈反彈。此改動被原版導演之子David Hand Jr.狠批為對迪士尼創始人的不尊重,引發粉絲對經典改編方向的激烈爭論。更致命的是,新劇情被批「既想討好女權主義者,又捨不得童話浪漫元素」,陷入兩面不討好的窘境。

宣傳災難與口碑崩塌
迪士尼上映前突然縮減宣傳規模,被解讀為「對作品沒信心」。爛番茄41%專業評分與IMDb 1.6分觀眾評分形成死亡交叉。相較《小美人魚》靠非裔觀眾撐起基本盤,《白雪公主》卻因Zegler爭議失去所有族群支持。

這場「白雪公主之亂」不僅是選角失誤,更是荷里活精英價值觀與大眾文化斷層的縮影。當創作淪為意識形態工具,或許童話終究敵不過現實的殘酷魔法。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