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抑或「大愚若智」?】
【「大智若愚」抑或「大愚若智」?】

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佈設立"美國解放日",紀念其標誌性"對等關稅"政策落地。儘管競選期間關稅威脅已淪為競選話術,具體細則的反復修訂令經濟學家普遍視其為談判恫嚇工具。然而當白宮正式簽發行政令並公佈稅率清單時,市場陷入全面恐慌,經濟學者集體失語——正如白宮發言人卡羅琳·萊維特所言,這堪稱"令人驚掉下巴的時刻(Jaw-Dropping)"。
關稅細則甫一公佈,各國政府即刻進入緊急狀態。領導人連夜召開經濟會議商討對策,其情狀恰似小學生收到成績單後,急切與鄰座比對分數。在"經濟答卷"揭曉後的八小時里,國際社會陷入集體困惑:為何勤勉作答者收穫"F"評級,而疏於經貿往來的"吊車尾"反獲"A"?面對紛繁稅率,各國政要無不詰問:評分標準何在?何時觸怒白宮之主?直至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披露計算公式,謎底方得揭曉:
- 計算公式:
1. 計算美國對該國商品貿易逆差(進口額-出口額)
2. 將逆差額除以美國從該國進口總額
3. 將所得比率折半作為最終稅率
實證案例:
- 中國:2024年逆差2950億美元/進口4380億美元≈68%→折半34%
- 日本:逆差685億美元/進口1482億美元≈46%→折半24%
此公式引發全球經濟學界震蕩。歐洲Stoxx 600指數應聲下挫2.7%,日經指數暴跌3%,資本市場以集體跳水表達對貿易戰升級的深度憂慮。國際社會難以相信,這個牽動全球經濟命脈的超級大國,竟以如此簡單粗暴的方式重構貿易秩序。
政治分析家指出,該公式實為政治算術工具——通過"從結論倒推過程"的逆向工程,將特朗普"消除逆差"的民粹承諾包裝成科學政策。其核心邏輯在於:以關稅為槓桿撬動製造業回流,所謂"貿易公平"不過是政治敘事的修辭策略。德國大眾、法國米其林等跨國企業已啓動在美擴產計劃,印證著該策略的初步成效。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2025年製造業新增崗位達8.2萬,集中於汽車與半導體等戰略領域。
值得玩味的是關稅覆蓋的象徵性佈局:鋼鐵、鋁材、汽車、藥品等品類雖承受25%重稅,但林業產品等類目僅佔美國總進口1%。對歐汽車關稅看似打擊德國車企,實則因本土產能短期難以補位,更多作為施壓歐盟調整數字稅與能源政策的談判籌碼。美墨加協定中關稅豁免的週期性調整,則構建出"威脅-豁免"的政策威懾循環。加拿大木材關稅的暫緩執行,即被解讀為換取北極資源開發合作的交易條件。
特朗普將關稅政策與"美國工人復興"深度綁定,通過俄亥俄州鋼鐵廠重啓等典型案例,編織民粹主義的經濟救贖敘事。在此光環加持下,這位經歷兩次彈劾仍屹立不倒的政治奇才,正為其MAGA終極目標實施"刮骨療毒"——儘管手術刀下的美國正面臨更致命的隱疾:40萬億美元債務致利息支出吞噬25%財政收入。當中國持續減持美債,金磚國家加速推進去美元化,傳統"發債-印鈔-全球買單"模式已瀕臨崩潰。
深層次戰略意圖逐漸浮現:關稅攻勢實為重塑美元體系的先手棋。《海湖莊園協定》透露出以關稅為籌碼,迫使貿易夥伴接受美元貶值的深層訴求。這種"經濟民族主義+地緣博弈+財政重塑"的三位一體戰略,在短期內或可稀釋債務壓力,但其代價是將全球貿易夥伴推向對立面——歷史殷鑒不遠,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引發的經濟大蕭條記憶猶新。
當白宮將七傷拳法奉為治國方略,世人不得不問:這場以全球經濟穩定為賭注的豪賭,究竟是深藏遠慮的大智若愚,還是飲鴆止渴的大愚若智?